查看原文
其他

准备好了吗?——给收到Acceptance Letter 的家长与孩子们的“新校通关”秘笈(上)

Olivia Chen 菁kids北京 2019-04-02

升学与转学,是很多青少年学习中的重要经历。理论上来说,小升初在大多数国家是在11-13岁,这种环境的转换在年龄的催化下易于对孩子造成较大的影响(Graham Jones and Adrian Moorhouse, 2015)。同时,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们在小学时候上公立,而中学转入国际学校,这使得孩子的学习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变。收到Acceptance Letter固然是高兴的,那么,您与孩子都准备好了吗?


在上周四刚刚举办的菁kids国际教育线上沙龙中,拥有国际学校十年教学背景的Olivia Chen老师,为读者深度解析了“转入国际学校第一年,孩子们将面临的心理雷区与破解秘笈”,本次沙龙内容将分上下两部分推送,希望为即将步入国际学校求学的家庭带来启发。


文|Olivia Chen 

图|Olivia Chen、Pixabay



主讲老师






一 转入国际学校后常见的心理不适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孩子可能的“水土不服”,往往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01 新文化的认同与融入

 

文化的“新”,是较之于学生上个学校的校园文化而言的“新”。如果学生是在国际学校间转校,较之于公立到一所私立或国际学校,所需要适应与接受的挑战度则较小。很有意思的是,对比IBO拟定的“国际文凭学习者培养目标”与教育部于2016年颁布的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主流的校园文化异同可见一斑。


教育部于2016年颁布的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IBO拟定的“国际文凭学习者培养目标”


两种文化,在倡导学生作为终生学习者、探究性的思考者等方面异曲同工,但公立学校所提倡的“责任担当”的部分内容和IB学校所提倡的“胸襟开阔”的思想内涵是彼此没有重合的部分的,细读公立学校的“责任担当”细则,对于“孝敬感恩”、“国家认同”等是置于“全球意识”之前的,而IB学校则强调学生以“批判的态度来欣赏我们个人和他人的历史、文化、价值观”。

 

西方文化(以美国文化为代表)强调个体主义价值,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价值。在公立学校的经历易于使学生把班集体、校园、家国情怀放入个人价值坐标轴之中,然而到了国际学校,你会发现,你的独特性,在不妨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成为了你最不可替代的资质,你的坐标轴即为自己。


甚至很多国际学校在招生时,对于部分侯位的公立学校尖子生并无特别加分项,面试之中看重的是你有没有自己的想法,能否自信、自如地展现自我,以及你对特定事情的个人主见、视角与立场。

 

尊重权威,与人沟通时委婉谦逊,这些中国人意识中的美德,在国际学校变得没有那么“显性”。因为以西方师资为主的大的人文环境,对于中国人的“高语境文化”会有所冲击,“低语境”文化的沟通特点就是对事不对人、直率明晰。这也契合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特性:强调公正、平等,主张权力距离最小化。

 

面对挑战的态度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国际学校吸纳了很大一部分“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低”的西方文化,对于挑战和变化,往往鼓励勇敢接受并视为正面激励性因素,作为一种“未来取向”的文化,对未来的不定性愿持乐观期待。而中国文化“不确定回避程度”稍微高一点,长辈口中的“铁饭碗”、“安稳是福”等种种褒义的口边的话语,不适用于国际学校。可以这么说,面对挑战的正面态度,是转学适应国际学校文化的第一步。

 

02  个人“坐标”的迷失

 

随着校园文化的改变,除转学的孩子个人“坐标”需要时间来重建,人的能力自信与社交自信需要时间来获得认同,同时,学生在学业中被评估的方式也改变了,一项任务完成得好与不好以及如何提高,都需要根据老师的反馈进而慢慢探索。


国际学校不存在成绩排名,但越是隐性的“坐标”越是难以把控。为什么我一项任务得到了6分而不是7分(IB课程体系下的最高分)?我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呢?为什么我得了最高分(7分)却不是传统意义的“满分”(100分),仍有进步空间?我在班级处于什么位置呢?我为什么在一个月之内仍然形影相吊找不到可融入的社交圈子呢?这些都是在转入国际学校后找寻个人“坐标”时常有的困惑。

 

03  语言造成的“输出”受限

 

很多学生转入国际学校第一年英文都是在初级班。当然水平和进步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在班级会上需要被重视的新生中,每次都有不少是因为英文跟不上而影响到其沟通方式、自信度以及学科表现。


中方家长第一次参加全校家长会时有不少人愿意与中方老师多聊天,表示有一些“苦衷”只有在这里可以和孩子一起全无阻碍地倾诉。在国际学校,英文不仅仅是官方语言,而且是孩子应对每日课程、日常社交、展现自我的基石与桥梁。

 

04  社区存在感降低或缺失


一周一次学校集会时的发言,因为不熟悉流程或者英文尚不熟稔,没有报名参与;

学校社团似乎都是老生在一起玩,担心他们不带你,于是选择先不参与;


曾经是公立学校校刊的笔杆子,但是这里需要用英文写作,干脆就先不写了……


想去参加学校大型的音乐活动,但是试镜时候发现强手如云,最后没选上。


拥有在上个学校引以为傲的闪光点,个人的长项,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在第一年都能够得以展现。


二 迅速适应国际学校所需“堡垒”



那么,要真的适应国际学校这方水土,需要有哪些心理预备呢?

 

除去上述所言的文化与社区适应度之外,大部分学生感觉难以驾驭与调试的是如何与“时间”打交道。

 

“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是构成自我认同感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它跟你的文化和家庭背景、你的生物遗传以及你的个人心理都息息相关。”(Jane B. Burka, Lenora M. Yuen,2008)作为未成年人,“主观时间”主要体现了每个人对于时间独特的感受与驾驭力。


如何使得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诸如具体的任务deadline)无缝结合,松弛有度地完成各项作业和任务,对十几岁的青少年来说是一项很大的考验。对比公立学校对学生在时间管理上的特点,通过访谈几位公立老师,我发现有以下几点差异:

 

01  “耳提面命”VS Deadline


有意思的是,“耳提面命”这个词特别形象,但是它的本意指师长对于学生的循循善诱。公立学校教师主导较多,一方面是有升学压力,一方面是传统而严谨的教学方式,对于各项任务、作业、考试往往提醒得频繁而到位。而在国际学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只说一次,在相关网页上注明deadline,以培养学生对待任务的自主性,一般不提倡啰嗦与多次提醒。


一位女生在家长会上与我的交谈记忆犹新:她是IBDP第一年(等同于公立学校高二)转入我的班级的,父母不在身边,仅有一位亲戚陪同监护,我一直惊讶甚至佩服她高度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远超同龄平均水准的成熟与自律。


她直言,今时今日的她是国际学校的就读经历所成就的,在她进入国际学校(她进入高中)的第一天,一位老师告诉她的话犹如一记警钟,用中文翻译过来是这样的:“你可以选择不学习,但这只会让我的判分易如反掌,而你们若还愿意停留在初中时的那个状态,那么你们父母对你们的投资只是一场冒险而已。”


她和我转述完这句话,眼泪哗地流了下来,在那一瞬间,我完全可以了解这样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她的成长之路有多么不易。国际学校大环境给予孩子的巨大自主性和自由度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欲戴其冠(无限的可能性),必承其重(高度的自律性)。

 

02  教师主导 VS 学生主导


公立学校之中的一些重点学校,已经引入了一些学生主导的活动,但是较之于国际课程(诸如在一个年级中嵌入学生主导的Project的国际课程),仍是教师主导为先。比如:MYP的十年级课程,是有一个个人项目的,DP的最后两年,是有一个大的拓展论文需要完成的。


这些项目都历时很久,需要一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的时间,而且教师仅是作为监督者,由学生来主导沟通、进度、展示等。尤其对于“临时抱佛脚”一族,这很容易演变为拖延症。切分任务、灵活使用时间以及制定目标都成了必备的附加技能。

 

03  单项作业VS 版块项目


如上述所言,拓展性论文与个人项目都是版块任务的典型例子。版块任务在国际学校各学科都有,诸如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历时两周,从热身到收尾分几个步骤才算完成。很多公立学校的学生更习惯应对今天布置明天上交型的作业,更愿意去做实体可见的练习(诸如练习册),而对于基于研究性的版块任务感到抽象抓不到轮廓,这些任务背后需要学生具备的是批判性思维、分析与综合等的一系列技能,以及高度的时间管理意识。

 

04  课业为重 VS 课内外平衡


偶尔我会收到学生的这类邮件也不足为奇:一个孩子因为最近剪片子(因为课外俱乐部是关于电影的)熬夜了,没有足够时间完成第二天应交的作业,或因为校队有球赛,归家太晚造成作业需要延期。


国际学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俱乐部以及“全面发展”的学习者素养要求,意味着学生不时需要面对平衡课业与课外活动的考验。学生们大多很努力地做到两者兼备,因为他们很清楚在将来的大学申请之中,社团贡献和一技之长会是极大的亮点,因此宁愿劳累、熬夜也不愿放弃在课外活动上的精力投放。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学校的压力从来不亚于同年级的公立学校。

 

综合来看,打赢这场心理预备战,学生需要具备的是包括自我管理(有序、有条理)、自我约束(自控力、自律性)、自我主导(主动与师长沟通、主动完成任务、主动安排日程等)的综合心理素质与相关能力。



-未完待续-

-更多干货与秘笈,下回分解会拨云见日-




Bibliography:

 

Clough, Peter, and Doug Strycharczyk. Developing Mental Toughness: Improving Performance, Wellbeing and Positive Behaviour in Others. Kogan Page, 2012.

 

Robertson, Ian. The Stress Test: How Pressure Can Make You Stronger and Sharper. Bloomsbury, 2018.

 

Sommers, Sam. Situations Matter: Understanding How Context Transforms Your World. Riverhead Books, 2013.

 

Burka, Jane B., and Lenora M. Yuen. 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2nd ed., Da Capo Lifelong, 2008.

 

祖 晓梅. 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教育|送娃上国际学校的家长们,你们水土不服了吗?

|心理|我在国际学校十年,那些孩子教会我的事

|父母|职业教育如何启蒙?

|学校|国际学校雷区解析——校园爱情

|旅行|河西走廊:四个5岁孩子家庭自己组织的游学之旅

|留学|交换生|我的美国留学之旅

|话题|谁的青春里没看过几本小黄书?

|专栏|会干家务的孩子,才是镇宅之宝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或访问 jingkids.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